欢迎来到中国论文网 - 论文发表第一平台!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cctv论文发表
期刊信息
你的位置:cctv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关于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来源: cctv论文网    发布者:于永华
热度0票  浏览52次 时间:2012年4月17日 10:27
 论文摘要: 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后,从事某一职业时,具体的工作职责要求其所具有的分析、解读、掌握某种技巧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称为职业能力。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一种治本之策。高校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能力;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并引起了政府、社会各界、高校以及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关注。而在我国加快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同时,企业间的人力资本竞争也日趋激烈,从而又向企业的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中也认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够找到适合其专业的工作,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是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又显示,尽管2009届毕业生掌握的工作能力平均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同时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达到的水平平均提高了5个百分点,因此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较上届略有下降。高校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按照职业需求往回找的原则,高校将面临人才培养取向的战略性选择,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满足社会需求,以主动适应这种新的形势。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职业社会需求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体现在人才需求上就是越来越多样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大学毕业生要想成功地立足于这个时代就必须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实践证明,现代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能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的、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有创新精神的、适应能力强的实务型人才。这就为高等学校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取向问题,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重点。然而,当前一些地方高校在办学规模和定位等方面盲目追求大而全和高层次,专业和课程设置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或错位的情况,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学术性,在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缺乏对学生的系统性培养。这造成了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显得严重不足。因此,高校主动地跟踪并探索新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是当前高教改革的一个战略性方向。  
  一、 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基础  
  职业能力有多种解释,有的地方也叫做就业能力或可雇佣性。就业能力的概念源自20世纪50年代以前,国际劳工组织(ILO)对它的表述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满足雇主和客户不断变化的要求,从而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哈韦认为就业能力是就业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的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这些技能应该是让就业者相信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中能有效工作的行为特征。以上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尽管各自有所不同,但共同之处十分明显,那就是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以及职业发展相关的综合能力。  
  本文以职业能力为提法,是暂且不考虑应聘技巧等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重点放在维持工作、工作晋升和适应工作变化的能力上,即体现的是劳动者具备的一种长期的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与职业教育中专指的职业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将职业能力定义为: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后,从事某一职业时,具体的工作职责要求所具有的分析、解读、掌握某种技巧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依赖一定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等相关知识,但是不只要求从业者掌握这些知识,更要求从业者将这些知识具体应用在工作中,以解决实际问题,并转化为一种技术能力,也就是一种能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普适性、可迁移性、工具性、持久性、价值性、难以模仿性和整合性等特征。  
  二、 社会岗位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根据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培养基础扎实的、全面发展的、灵活的、易于再培训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一) 对大学生知识的要求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晶,也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知识论传统通常认为:“知识是认识主体对外在事物正确把握后形成的信念。”学界通常还认为知识有三种类型:熟悉型知识,指某人知道某事;能力型知识,指某人知道如何做某事;命题型知识,指某人知道某个陈述或命题。第一种和第三种知识通常有明确答案,能够被证实,一般是显性的、以学科定向的,适合传授。而能力型知识可能无法解释是如何做的,但具有一种掌握某种技巧的能力,并能有意无意地做,也可以说是一种默会知识,是以实践或任务定向的。波兰尼认为,在默会知识能被默会地掌握的同时,显性知识则必须依靠既有的默会知识去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手段的便利,获取信息更加容易,一般的显性知识的传播更加畅通,缺少的只是以有效的方法利用他们的能力。因而,选择、识别并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艺和能力,也就是以处理可编撰知识的能力的形式存在的缄默知识比以往更为重要,甚至起决定性作用。体现职业能力的知识恰是这种对某一职业领域有用信息的组织和利用的知识。因此,除了具备一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和相关方面的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以及方法知识和实践知识,这些极为重要。因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多种概念的交叉和各种知识的整合,知识结构越合理,相互联系越紧密,新观念越容易形成,创新也就越容易,职业能力就越高。  
  (二) 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  
  能力是人们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转化、迁移、组合、融合、拓展、运用、创新的水平和程度,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或体现。当前与职业有关的能力大致应包括面向信息时代学习兴趣的保持能力以及口头书面的表达交流能力、面向市场经济的技能性操作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面向人才市场的竞争性求职能力、岗位变迁的工作转换能力以及职业规划能力。对于高校特别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在注重对学生这多方面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应是实践技能的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和衡量指标。实践训练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以探索的精神去勇于实践和迎接活生生的瞬息万变的实践挑战,使一切感性的、理性的意志和毅力的综合碰撞产生智慧。而实践中的协作和配合更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所以,学校一方面应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另一方面应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从师资到实践场地都需要与企业合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生产实践以及创新实践活动搭建平台,把学习的重点从“科目”转向工作场所,把知识的应用看做是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  
  (三) 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作用下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或基础条件,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发展方向的准备状态或心理活动潜势。它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对于就业而言,素质可以认为是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和职业发展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从事社会上任何职业都应具备以下6个要素:(1) 服务社会。从事任何社会职业都必须树立和奉行“服务社会”的宗旨和信念。这也是职业人基本职业素质的基础。(2) 学术理解。职业人对所从事职业的学术背景、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趋势有所理解和把握。(3) 社会实践。实践技能的形成,除了必要的理论指导外,主要靠经验的积累。(4) 决策技能。一般来说,人体系统或社会系统基本上都是复杂系统。复杂系统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协同性、非平衡性等特征。任何社会职业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复杂性表现。复杂情况下的优化选择,需要有经验的积累和远见卓识的智慧,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因此,决策技能是高层次的职业素质。(5) 经验学习。经验具有非线性和个性特征。经验学习不同于程序化学习,主要依靠感悟乃至顿悟。(6) 团队。一般的职业均有自己的职业团体。豁达的态度和合作的能力是职业人必备的。职业人应当融入自己的团队,以团队的规范指导自己的职业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近几年来,安徽工业大学坚持育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保持对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灵敏反应,注重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把帮助学生进入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作为工作的重点,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各个学院在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方面都有一些新举措,并且根据学科特点和职业面向的不同也各有特色。计算机学院通过开展产学研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开办最多、在校生最多的专业,每年有近10万名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尽管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给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但就业难确是事实,而且社会上还有“计算机专业正规军干不过游击队”之说。这也反映出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与实际脱节,高校、学生与企业离得太远,大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参加培训机构的“重修”。面临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计算机学院结合学科特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己任,取得了一些基本经验。  
  (一) 优化课程体系  
  改变传统的理论在前、实践在后的课程设置。2006年以前很多本科生在大二结束时还不知道计算机专业是干什么的,也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高。所以学院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计算机基础课(如:程序语言课、数据结构课等)提前到大学二年级,专业实践类的课程也向前移,并适当增加实践课课时。  
  3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的课程体系保持3类课程不断线:数学、英语和程序语言,4年中都有这3种类型的课程。数学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英语也是计算机编程甚至将来作软件外包的基础,程序语言尤其可视化编程语言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课程。  
  保持现有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课程设置要宽口径、重基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具有方法功能的知识,将课堂的时空进行延伸,使学生将来具有很好的上升空间,提高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  
  (二) 通过产学研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 委托开发。计算机学院成立了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计算机图像研究室、嵌入式软件开发实验室等8个研究所(室),承接了宝钢、马钢以及上海、马鞍山等地多家企业委托开发的多项项目。一部分学生通过参加项目研发确实提高了实践能力。  
  2. 合作培养。广泛吸收社会资源,拓展实习基地,先后与上海宝信、深圳赛为、上海惠华自动化控制工程公司以及马鞍山等地多家企业合作,安排毕业班或低年级优秀学生去实习,积累实践经验。  
  3. 外包培训。与日本一家软件公司合作,为2007届的30名毕业生办了1期日语培训,最后有10名学生被日本软件公司录用,目前反馈信息良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门路。  
  4. 实训。由于传统的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没有完成学生从所学到所用的这一过渡环节,企业也不愿意承担,因此,很多企业委托培训机构来完成,费用由学生家长买单。培训机构由此迅速发展起来,主动到高校寻求合作。学院对此做出灵敏反应,在反思和改进自己教学的同时,也发现培训机构的优势所在,如培训机构以小组为教育单位,这对技能及协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采取了联合举办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受益。从2008年3月开始与上海达内软件公司开办了第一期合作实训班,共40名学生,效果很好,之后又开办了暑期班。学校与培训机构的合作保证了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并能胜任工作。  
  5.科学园区。各省市都在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软件产业,马鞍山市已成立了多个软件园。计算机学院作为马鞍山市软件协会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充分利用科学园区,成为科研和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潜在窗口。  
  (三) 改变教学模式,将就业指导提前  
  1. 3年全过程导师制。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给本科生分配导师,让导师来引导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毕业设计双导师制。一是学生结合产学研中的联合培养和实训中的实际课题进行毕业设计。二是学生结合培训机构的模拟课题进行毕业设计。这两种模式效果非常好,毕业答辩时能明显体现出来。第一种是针对实际题目来做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社会知识,所以效果更好。  
  3. 校内校外大课堂制。学生提前介入课题,但不一定是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可以到研究所、研究室参加课题,也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经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不需要经过培训机构的实训,可以节省学费。  
  4. 课内课外分时制。学生参加SRTP,教师往往结合一个实际的课题带动学生来实践。这种课题有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模拟的,一般在大二、大三的学生中开展。经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时也是不需要经过实训的。  
  5. 软件设计竞赛制。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计算机编程当中来,计算机学院每年举行“赛为杯”程序设计大赛,2007年以来这项赛事已经吸引了全校学生参加。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功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动手能力都很强。  
  高校通过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和改变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渠道,逐步形成自己的供需链,带动了科研并促进了教学,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和职业能力。 

CCTV论文网(www.cctvlunwen.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 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cctvlunwen@163.com
在线咨询:85597153(qq)
联系电话:18602588568
CCTV论文-论文发表、发表论文专业机构

TAG: 出版社 高校 职业 大学毕业生 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