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论文网 - 论文发表第一平台!
网站地图 |  在线投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cctv论文发表
你的位置:cctv论文发表 >> 资讯 >> 工作总结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四川省农村居民居住结构调整的构想

热度0票  浏览323次 时间:2010年12月21日 09:33
【摘要】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8750万,农村人口约占67%,且农村居民居住布局总体分散,疏密相差悬殊,多呈带状(沿国道、集镇、河流)分布,或零星散点分布。这种分散居住的特点是由本省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居住分散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何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四川省农村居民居住结构调整的构想,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更显重要。
【关键词】农村居民居住结构、分散居住、基础设施、内需
一、四川省农村居民分散居住形成的原因
         对于地处我国西部的四川省而言,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已经成为加快本省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应该看到,四川省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制约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客观事实。总体上,四川省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的特点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特点。这里的二元结构有主要是指东西部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水平的二元结构。从总体上看,西部与东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较大的是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在经济发展方面,西部与东部地区农村的发展差距在8年以上;在人口素质方面,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在10年以上;在生活质量方面,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在5年以上。[1]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实现程度为47.6%,而西部仅为1.5%,两者差距悬殊。
    1: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2007年)

项目指标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户均常住人口(人)
3.89
4.06
4.28
平均每人总收入(元)
7626.93
5161.20
4544.90
平均每人纯收入(元)
5854.98
3844.37
3028.38

S(S:Y.R'R9e%?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2007cctv论文发表0EG&H:~C4cVb4I$C`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西部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较少,也就决定了其农村居民的购买力较低,进而导致商业兴起的因素不明显。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农村居民从分散到聚居的过程中,商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一个地区的购买力旺盛,那么商业就会慢慢地在区域内兴起,而商业的经营方式又会要求人们集中居住。同样,假如一个地区的购买力萎缩,那么商业兴起的刺激因素不明显,人们也就失去了聚居的经济动力。四川省农村居民农业收入相对较少,导致了农村消费需求不旺盛,商业兴起诱发因素不明显,从而失去了商业对聚居的推动作用。
    (二)地理因素造成的农业生产特点。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省内地形复杂多样,并且山地面积较大。除了成都平原所在的四川盆地之外,其余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或高原地形。在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该区主要的山脉有:东北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巫山、七曜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或两山夹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此外,川西北高原地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包括丘状高原和高平原。
山地众多使得四川省的农业具有明显的分散性特征。农民平整的耕地有限导致了他们开垦山地去发展农业,这与北方平原地区是不同的。在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大并且集中,农民集中居住自然而成。在四川省,地域分散性的农业生产模式决定了农民的分散居住现状。同时,地理因素带来的交通不便给农民带来了交通导向性居住区位选择。农民选择靠近公路、河流的位置居住正是出于交通条件的考虑。
(三)劳动力输出型模式的影响。四川省是一个劳动力输出的大省,大量的农民进城或者到其他省份打工的现象十分普遍。据统计,2007年,四川省的农村劳动力输出规模达200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77亿元,虽然2008年至2009年经济危机使得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回本省,但是四川省的劳动力输出型模式并没有改变。农村劳动力输出对分散居住的影响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输出使得当地农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无法强有力地推动本区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劳动力输出使得农村居民的经济着眼点不在农村,而在于劳动力输入地,农村居民不能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和农村居住结构调整上来;劳动力输出具有惯性特征,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村居民无法参加本区域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主自治,对农村居民居住结构调整也不是特别关心。
二、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的弊端
(一)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利设施、防涝设施、农产品收割晾晒设施等,无论哪一种生产性设施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农民共同建设和使用,即基础性设施建设要求建设地达到一定的人口密度。显然,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对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政府在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面积大、农业生产地零散的问题,耗用大量的资金,政府没有那么多的财力也没有必要为单户或者少数几户农民专门修建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即便政府克服困难修建了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民在使用这些设施以及政府在维护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二)通讯和信息设施建设不利。分散居住的农村居民很难享受到性价比较高的通讯和信息设施,市场竞争决定手机通讯、电话通讯、有线电视等服务的提供商在农村提供这些服务时计算相应的成本。如果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特性明显,服务的提供商可能会选择避开这些地区,或者认为这些地区没有市场潜力,这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四川省青川县茶坝乡地处青川东南偏远地区,山大沟深,群峰林立,幅员面积达130.3平方公里,农民居住相当分散,人口6548人,辖11个行政村,60个村民小组,距青川县城43公里,交通不便。[2]灾后重建之时,要在茶坝乡建设通讯和信息设施史具有相当大的困难的。服务的提供商不可能挨家挨户地提供这些服务设施。这是因为,如果一个区域内的农村居民分散居住,那么他们就认为在这个区域内部自己无法实现固定成本带来的经济利益。以村村通工程为例,由于四川省属多山区,农民居住的比较分散,一个村子就几户人家,该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就遇到了成本高等很多困难。
(三)农村商业和金融业无从谈起。人们互相交换的商业因素促进聚居的形成,而聚居又是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聚居对商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于:集中居住为商业带来消费动力和消费群体;集中居住的人们便于发觉自身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促进交易发生;集中居住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四川省的农村居民分散居住显然是不利于农村商业发展的,诸如商店、集市之类的交易场所的形成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在四川省的许多农村,消费品的价格甚至比省会成都市还要高,和分散居住带来的商业不发达有一定的关系。
农村金融业的兴起和发展也是以聚居为基本前提的。金融机构在扩大营业范围时要考虑租金和成本的比较关系,市场竞争下的金融机构不可能在居民分散居住的农村地区增加营业网点,不管是银行还是储蓄所,都会考虑人口的集中度。根据托马斯、斯蒂格利茨等人的金融约束理论:在竞争性市场上,由于区域质量情况的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金融机构很少有动力去发展农村营业网点;相反,如果政府授予适当时间的经营独断权以及提供相当一部分进入固定成本的补贴,那么完全有可能创造社会最优的进入条件。[3

CCTV论文网(www.cctvlunwen.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 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cctvlunwen@163.com
在线咨询:85597153(qq)
联系电话:18602588568
CCTV论文-论文发表、发表论文专业机构